复旦大学公开课:《资治通鉴》导读(姜鹏)

复旦大学公开课:《资治通鉴》导读(姜鹏)

  • 课程编号:4074
  • 课程共 21 集  分辨率:高清  
  • 课程格式:MP4  大小:1.08 G
  • 最近更新:2023年03月30日

复旦大学慕课下载:《资治通鉴》导读

类型:公开课

主讲人: 姜鹏,1978年,男,汉族,浙江宁海人,历史学博士,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。
主要经历:
2000年-2006年,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,攻读博士学位,指导教师为朱维铮教授;
2006年7月,完成历史学博士研究生学业,同年11月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,博士论文题目为《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》;
2006年至今,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。
研究领域:宋代政治思想史、学术史、史学史
开设课程:中国文化要籍选读、《资治通鉴》导读、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导读等。

已刊论著:
《〈资治通鉴〉长编分修再探》,《复旦学报》2006年1期
《〈伊洛渊源录〉与早期道统建构的挫折》,《学术月刊》2008年10期
《历史编纂与道学之间的呼应》,《亚洲研究集刊(第四辑)》,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
《认识自我不能离开他者》,《文汇报·学林版》,2009年1月4日
《被民族主义情绪扭曲的宋代军事史研究》,《东方早报·上海书评》,2009年4月5日
《经筵与史学义理化》,《复旦学报》2009年3期
《北宋经筵中的师道实践》,《学术研究》2009年7期
《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》,《传统中国研究集刊(第七辑)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
《〈资治通鉴〉文本的内外语境》,《学术研究》,2011年12期,人大复印资料《历史学》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
《观念与制度:北宋经筵“师道”之争的制度史根源》,《学术月刊》2013年第9期
《经筵讲学对北宋经学的影响》,《史林》2013年第5期
《以思想史的方式理解〈资治通鉴〉》,《文汇报·文汇学人版》2013年8月5日
《让岳飞回归历史》,《东方早报·上海书评》,2013年8月11日
《司马光施政理念在历史编纂中的表达》,《复旦学报》2015年第1期
《〈资治通鉴〉是部怎样的书》,《中华读书报》2015年6月11日,《新华文摘》2015年第15期全文转载
《怎样读〈资治通鉴〉》,《中华读书报》2015年11月11日

学术专著:
《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

参编校:
《利玛窦中文著译集》,复旦大学出版社、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,2001年。

学院介绍:复旦大学,简称“复旦”,位于直辖市上海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,中央直管高校,综合性研究型大学,由教育部与上海市重点共建,位列国家“双一流”、“985工程”、“211工程”建设高校,入选珠峰计划、强基计划、111计划、2011计划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、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、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、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,环太平洋大学联盟、九校联盟、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、亚洲校园、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、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、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、医学“双一流”建设联盟、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、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、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。 学校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,是中国最早由民间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。2000年,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,组建新的复旦大学。2017年,学校入选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A类名单。

课程介绍:本课程为复旦大学公开课:《资治通鉴》导读,主讲人姜鹏教授。通过学习本课程,我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:
被写出来或讲出来的历史,是历史本身嘛?
为什么说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,既是时代的产物,又充满了个性?
在司马光的思想架构中,人和秩序是什么关系?
以《资治通鉴》为例,探讨历史学的主观性与客观性;
历史评论在传统史学中承担着怎样的功能?

导言:《资治通鉴》的性质与读法
第一节:如何理解《资治通鉴》的传统性、史学性及经典性
第二节:通识教育如何讲述《资治通鉴》
第三节:用思想史的方法阅读《资治通鉴》

《资治通鉴》导读资料目录
[1] 姜鹏. 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[A].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(第七辑)[C].: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,2009:15.
[2] 姜鹏.经筵进读与史学义理化[J].复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9(03):117-124.
[3] 姜鹏.司马光施政理念在历史编纂中的表达——从《资治通鉴补》对原作的改动说起[J].复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5,57(02):22-35.
[4] 姜鹏.《资治通鉴》文本的内外语境——兼说《通鉴纪事本末》的体裁障碍[J]. 学术研究, 2011(12): 111-120.
[5] 姜鹏.《资治通鉴》是怎样一部书[A].德政之要—《资治通鉴》中的智慧[M].:上海人民出版社:2015.
[6] 施丁.两司马史学异同管窥[J].史学史研究,1998(02):202-243.
[7] 刘浦江.“五德终始”说之终结——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[J].中国社会科学,2006(02):177-190+209.
[8] 刘复生.宋朝“火运”论略———兼谈“五德转移”政治学说的终结[J].历史研究,1997 (3):92-106.
[9] 王曾瑜.王安石变法简论[J].中国社会科学,1980(03):131-154.
[10] 叶坦.司马光王安石经济思想比较[J].西南师范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,1991(01):35-44.
[11] 包弼德.政府、社会和国家—关于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政治观点[A].宋代思想史论[M].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3:111-183.

分享到 :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... 后才能评论